作为采煤工的男人们扛着鹤嘴镐、提着煤油灯下矿井

下矿井是在早上3点。下井时间或早或晚因人而异。
明治时期的煤矿工人(男人·采煤工),由于坑道低矮,留短发很容易碰伤头,所以一般都蓄发,然后将毛巾拧成条状从脑后系在额头,身上穿的通常是旧短衣。
下井时他们肩上扛着5、6把作为必需品的鹤嘴镐,腰上挂着一种木质烟叶盒和烟枪,手上提着马口铁制煤油灯、合油(煤油和菜仔油各半),和用来挂煤油提灯的木棒。
下井和升井时脚上通常穿着草鞋,但到了采掘场就打赤脚,遮掩身体的东西除了头上缠着的毛巾,下身只用一种叫做“裈”的兜裆布。他们在离家出门时会用炉灶里的炭在眉间涂抹,籍此祈求三宝灶神的加护、息災除厄。
作为运煤工的女人们除了矿井内的劳动之外还承担着全部家务

升井后,丈夫喝着升井酒,妻子忙着作家务。
运煤工的女人们,上身穿一件半袖的短上衣,下身则系着一条叫做“汤文字”的裹臀布。头上系着薄毛巾,但是不能把耳朵盖起来。拿着下矿井的东西有,采煤工和自己的2份盒饭、运煤箱的牵引绳、几张煤箱的贴牌以及煤油灯等。
从坑道升井后,采煤工的男人们通常立刻去洗澡并喝上几口升井酒,而运煤工的女人只能草草入浴洗涤,必须马上去准备晚饭。据说当时没有任何男人会帮妻子作饭,如果真有个象现在的所谓爱妻家出现,那在煤矿一定会遭到恶议,在背后被人戳断脊梁骨。那个时代做女人真是艰难,有小宝宝的家庭就更不用说了。
明治时代的女人结婚后讲究“御齿黑”,每月一到两次染黑牙齿。可听说在煤矿劳动的女人没有那个空闲,大多都维持着自己的白牙。那时似乎女人越是能忙于劳动的家庭越幸福、越受人羡慕。因为妻子体弱不能劳动的家庭每天都会陷在捉襟见肘的窘境里,那样的家庭自然而然的、负担会落在孩子的身上。孩子不能上学校去读书,只能去黑暗的煤坑作帮手。
有歌唱到,「七、八岁手提油灯下井 那是父母受到的报应」,说的正是这种情况。
